原 藝術中心

趙建中先生2012年發起將原藝術中心(舊音樂系館)列為歷史建築。保持該建築原造型,空間及原使用方式, 不得隨意改變。










34 Responses to 原 藝術中心

  1. 東海校園防衛陣線 says:




    東海校園防衛陣線 : 今日紙本連署已結束 謝謝大家的連署及支持

    陳其寬先生遺孀林芙美女士與女兒因此事從美返台,她強烈表達不滿及支持我們的訴求,也提到陳先生一生對東海校園真摯的愛與情感都完整留在設計手稿及札記中,其整體校園規劃與大學生活的想像應被妥善完整保存下去!

    二十世紀遺產國際委員會中的Docomomo(現代建築遺產組織)前日將藝術中心列入觀察名單,並敦請校長重視校園規劃及藝術中心的遺產價值。

    夏鑄九老師與許多校友及文化界表示其立場及提交連署單,謝謝這兩天在連署過程中同學和老師們的鼓勵和支持,也想和各位傳達在這個訴求活動中我們並不孤單!!

    最後有活動中校友夫妻回來逛校園帶著孩子聽我們講解訴求時拍的照片,未來我們能給這些的孩子留下些什麼?能為五十年後的東海留下些什麼?

    支持連署!
    附上網路連署連結:http://campaign.tw-npo.org/person_connect.php?id=20161113200237

  2. 邱浩修 says:

    東海大學建築系所邱浩修主任
    Hao-Hsiu Chiu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unghai University

    本人謹代表東海建築系,經兩次系務會議討論確認,針對近日舊藝術中心之事件,正式做出以下以幾點聲明:

    1)東海建築系認定東海校園創校時期一系列的現代建築,具有不可取代之文化資產價值,彰顯傳統與現代結合之開創精神。

    2) 為維護傳承這些早期的校園建築,必須建立調查、活化、審查的維護管理機制,因此將竭力敦促學校成立「校園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處」,通過校內行政法定地位,來負責校園特定文資對象的審議、維護與使用計劃之執行。

    3) 建築系將努力針對校園內早期重要具有文化資產價值之建築物與景觀,進行文化資產登錄之提案。

    4) 建築系將協助校方,針對舊藝術中心的後續修復計劃,給於適當之專業建議並監督工程之後續進行。

    附上參考資訊:『形制的新生:陳其寬在東海大學的探索』
    ,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山水秀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祝曉峰建築師撰文,刊登於中國《建筑学报》2015年第01期

  3. 許易銓 says:

    今天晚餐時間看到他寫了〈當達文西遇到陳其寬〉,心裡很不好受。跟同事說:「幫我擋兩個小時,我要寫個東西。我盡量快。」並答應請他們喝飲料,以及做兩頓飯給他們吃報答他們。就這樣,寫了篇讀後感,然後就一直弄到剛剛。才想起自己今天只吃了早餐,在回家的路上買了個飯糰,三口嗑掉。
    同事真是夠義氣。但〈當達文西遇到陳其寬〉裡面提到的事我認為值得我偷上班的時間寫一篇,不然我也沒有心思在工作上,對誰都不好。不過還是要說,這恐怕還是我平常做人成功,才能夠這樣的。
    煮兩餐。嘿嘿!第一餐吃咖哩;第二餐吃放了一天、熟成了的咖哩。希望他們可以接受。

    轉載自臉書:
    這不是東海大學。〈當達文西遇到陳其寬〉讀後感。
    許易銓·FRIDAY, OCTOBER 21, 2016

    東海建築系的阿康老師今天寫了一篇題為〈當達文西遇到陳其寬〉的文章,看完之後久久不知道要說什麼。
    簡單地說,東海決定將舊藝術中心,也就是教堂旁邊那棟黃色的薄殼建築,改建成一個工廠。
    看完老師的文章,真的感到好無奈。

    在我就讀大學期間,舊藝術中心當時是音樂系館。常常,晚上到教堂吹風看星星的時候,都可以聽到那裡傳來的樂聲。我很享受那樣的時刻。
    後來,二校區的美音館落成後,音樂系就搬下去了。而教堂旁邊的那棟陳其寬先生最喜歡的建築物呢?淪落為儲物室,封起來了。
    自此之後,躺教堂就再也聽不到琴聲了。

    如今它要被改建成工廠,真的讓我無限感慨。心想自己是不是哪天回東海,夜晚到教堂時,聽不到音樂,卻聽到不絕於耳的機具聲?
    那不是我記憶中的東海。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可能也不會再回東海了吧。

    其實阿康老師的文章,在我看來只是針對這一、二十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例如空間不夠這件事。
    這是事實,但就空間數這一點來看,追根究底就是東海最早規劃時是800人的小學校。後來因為聯董會的政策,東海在必須財政獨立的壓力下,不斷地擴大招生,也把整個東海蓋得亂七八糟。
    這可能都實屬無奈。
    事實上我認為成立第二教學區是好的,只是它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阿康老師的文章中也有提到了。
    我並不是站在所謂的空間活化和有效利用的角度看待第二教學區的成立的,而是認為不應再在第一教學區裡亂蓋什麼建築了。
    因為它的規劃本身具有特定的美感和它整體要營造的氛圍,可是,在文理大道和教堂旁邊卻出現了一棟長得像立體停車場的人文大樓。
    我到現在還是很討厭那棟建築。
    很多人都說東海的學生有一種人文精神。
    我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這樣。但如果有,那為什麼會有?
    事實上我認為東海整體的校園環境一直都有在傳達某些東西。例如作為東海最早期的中心的文理大道,以及座落在旁邊、隨後不久竣工的路思義教堂,象徵著東海是一所人文與宗教交會的學校。
    人文和宗教,是這所學校的最重要的核心。
    當然,這裡的宗教具有什麼意涵,得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去看。
    早期的東海,有許多宣教士組成的教職人員,他們對東海的影響很深、很深,而影響他們的就是新教的精神。我認為應該要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才是。
    當然,東海的校園並不是這麼一兩句就可以講完的。例如仿唐式建築,還有建築物排列故意不切齊、大小也不一,以及高度都不高等等,有太多太多的點可以講了。
    可是,人文大樓卻完全沒有融入這樣的環境,又建得那麼高,只能讓我不斷地感慨。
    所以,如果第二教學區可以讓這樣的蠢事少發生或不發生,我是支持的。

    不過說到底,東海真的可以讓人有所謂的人文精神嗎?
    如果可以,為什麼呢?我認為是校園環境在無形之中給了學生這些。這是它無形的價值。
    正因為它是無形的,所以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可是也正是因為它是無形的,同時也是漸漸產生作用的,所以在現在這個只看重表面、要求速度和有用的、有效果的社會,它就是沒用的。或者人們不會去看它的好與價值。
    很可惜。

    達文西山丘計劃,在我看來其實也就只是為了招生。
    只是一個可以對外宣稱我們有這種環境可以提供學生什麼什麼的一個東西而已。
    或許這是學校為了生存而想出的計畫。一個人為了活命而做的改變,實在難以論斷是對是錯。
    可是,學校難道就看不到其他的東西嗎?

    在我看來,既然學校已經不知道要走什麼路了,那不如想盡辦法讓舊東海的整體環境都列為文化資產,就像國家公園那樣,只是它不是自然環境,而是人文環境。其餘加建的就都拆掉吧,還它一個美的環境。
    至於它還是不是一個叫做東海大學的大學,我並不那麼在乎。租給想要在裡面興學的單位即可。
    這樣,至少空間的美與精神可以繼續涵養人。

  4. 彭康健 says:

    Kang Phang 轉載自臉書:

    當達文西遇到陳其寬

      東海在舊藝術中心執行的達文西山丘計劃,掀起一陣洶湧波瀾。一群畢業校友認為校方不愛惜歷史建築,反彈激烈,執行單位則再三表示,此計劃以修復古蹟的方式進行,但校外大佬卻深深不以為然,校內高層只能感嘆,原本等待翻轉東海近年來士氣不振的盼望被搞砸了。引發這樣衝突的意見,究竟問題在那?
      達文西山丘計劃,其實需要一個很大的工作室,它是廿四小時川流不息的創造手作與討論平台,裡頭有傳統的工具機器,也有新穎的三D列印、雷切等現代設備,很多追夢者會在這裡築夢,很多故事也會在這裡發生。這原初是一個美麗的計劃,提供學子完善的學習設備與環境。以此觀之,適合達文西計劃的空間就是一個大通舖,說穿了就是一間工廠。但一開始卻是被選定落腳在男白宮,一棟以承重牆分割成很多小房間的建築,而且又是長條型的配置,和達文西的空間需求難以配對,若要強硬配置,勢必要打掉很多承重牆,將會影響到建築的結構。還好後來被改變執行地點,卻被選定在舊藝術中心執行,還是發生同樣的空間不登對的問題。舊藝術中心所能供給的最大空間,是階梯式的表演廳,其他的空間並不大,所以也勢必要有大的拆除動作,才能放入新的達文西空間。這就是將抉擇「尊重現有空間來調整新的需求」,還是「去修改原有空間來配合新的需求」?顯然大部分思慮未全者,會選擇較易執行的後項,可惜的是,舊藝術中心也走上這條路!而此事件的發生,也引發出校方以怎樣的眼光,選擇如何分配空間的問題。
      校內幾乎每個單位都會覺得空間不足,這可說是台灣普遍常見的問題,總是感覺「少一個房間」,也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違建。所以,可以想見很多單位都會向學校要空間,然而,從很多現有的例子,可以看到校方只會由表面上面積的配比,決定空間的分配,而不是先行思考空間對應該需求是否妥適,是否能與使用狀況登對,再作分配的決策。以致有些單位空間鬆散,有些卻使用密度很高,最糟的就是亂點鴛鴦譜,才會出現將舊藝術中心被分配給達文西計劃,活動中心空間被分配給國際處的怪現象。
      空間的分配決策已產生具體可見的問題,加上東海沒有一套整體建築興建或整建的準則,導致東海建築五花八門,百花齊放,最明顯的就是工工系將舊建築系館改得面目全非,音美系館和新學生宿舍建築,華麗動人卻與環境毫無關係且功能性極差。先前因爲工程都靜靜悄悄的變動,最終在未引發注目中,草草了事,現在的達文西計劃卻是高調宣告,加上舊藝術中心又是有文資在身的敏感建築,才會引起關注。兩年前原女白宮衛理樓整建,也是陳其寛老師的經典作品,總務處因為有人總價捐贈採取低調進行,也沒有引起任何的注意,可見主事者深具政治手腕,一樣沒有公告、沒有溝通,事情完成了才宣告開張,生米早已煮成飯了,奈他如何?東海還有許多深具文資價值的建築,若學校再不重視,歷史還會重演!詳細觀察總務處對於處理建築的做法─局部醫治法,於是漏水補洞,破牆填磚,一棟具近代建築史價值的建築,與鐵皮工寮的受到的待遇沒什麼差別,這樣錯誤的診治,正在剝蝕東海的歷史,極度堪憂。我們迫切需要一套適用於新舊建築的設計準則,東海應具的美麗容顏才不會變成大花臉,更不會成為難以復返的遺憾。
      最近學校委託國際知名的規劃公司替東海做整體規劃,被委託單位一再強調東海的舊建築,是學校最大的資產,因為這些建築再也無法被重新建蓋。眾所周知,東海校園具備了改變人性的特質,應證了邱吉爾所說人造環境、環境造人的理論。東海需要的是具高瞻遠矚的整體規劃,就像六十多年前貝聿銘、陳其寬和張肇康為東海所設計出來的校園藍圖,時至今日,這些建築仍然是台灣校園的典範!但得看學校的高層有沒有這樣的高度,還是仍然選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只是一味的蓋新房子,而不去修復或更新我們的舊建築,任憑歷史走向殘敗流失。我們有全台灣密度最低的學生宿舍,也是最配合地形、空間變化最多的宿舍,然而目前卻破舊不堪,陽春的傢具和讓人只想趕快出來的破廁所,我們的更新機制在那裡?讓人深憂。
      達文西山丘的計劃已經浮上台面,因還不具文資條件,學校可以強硬處理,趕在十一月二日校慶前完工開幕,但輿論不會放過這樣荒誕的處理方式,若要按步就班,也要等待多時,可能會影響到達文西計劃執行的整體進度。其實達文西計劃的空間需求很容易解決,有夠大的空間,夠炫的裝潢,夠冷的空調,夠亮的照明就夠了,然而它更是一個生產的場所,是個喧嘩的地方,會帶出粉塵與噪音,顯然與舊藝術中心的體質難以相應。二校區的錯誤決策,已經讓東海付出了很多代價。讓空間配置適得其所,乃至因地制宜,涵養東海的老傳統,是我們的共業,我們還要迷失多久,才能學會功課?

  5. 楊志傑 says:

    有相似的例子,但是功能性的。 已經被人淡忘了的舊建築系館, 是我做學生時”生活”的地方。當時每個學生都搭蓋護版鷹架, 懸掛張貼圖表, 創造自己的工作空間。可以依稀看到柱頭低約一呎處(不是緊頂著)外側加了一條2×8, 貫連(14bays?)以做鷹架依靠。

    那時的藝術中心(音樂系尚未成立)可以算是建築系第二個家, 在中庭評圖….

    可是這邊的柱子很不一樣, 是45度配置, 屋頂模板接縫與柱角對齊, 是一種不同的語言。比那邊的直角(orthogonal layout)高明。

  6. 趙建中 says:

    上面很吵


































  7. 楊志傑 says:

    這件事我這兩天也問過王校長: 他回說: “據我的了解,這次藝術中心的整修,從裡到外都是朝著修復的方向進行, 把過去音樂系所做的變更,回復到陳其寬先生原先的設計。請您放心。”

    這等同校長的詔書, 大家遵辦, 若照規矩程序, 文資局自然不會有異議。 等順利完工, 敬邀師母前輩們, 共返母校參加大典, 皆大歡喜 !

    • chao li hsing says:

      希望校長的回覆是真誠的
      他對陳先生的建築若有真正的內在理解
      也就不該允許此刻的情況發生

  8. 楊志傑 says:

    剛剛陳師母(陳其寬遺孀)從夏威夷來電話, 談到此事。她說: “藝術中心是陳先生得意作品之一耶。他生前常談及藝術中心的一些細節與工法。古蹟修復不應更改原作者的本意與設計精神, 這是尊重。創意不是壞事, 但應與原作者討論溝通, 這也是尊重。可惜陳先生已經離開了。”

    • 張運崇 says:

      感謝學長,沒想到這事情已經傳到了陳師母那裡,希望學校能高度重視,這是設計者或者說陳師母代表陳先生的意願。正如師母所講,這件作品對於陳先生具有特殊的意義,區別于文理大道兩側的合院式建築,做出了新的嘗試與突破。東海大學應該尊重師母的意見,最好能與師母聯繫並說明情況,復原風華,尊重本意,以示東海大學對陳先生的尊重與感激之情,並將這段歷史銘記,這是東海應該引以為傲的地方。現在並不知道能不能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學校會採取何種方式,置之不理,繼續施工,還是會有所調整,等待相關部門(文化局)評議文化價值后,再繼續動工。現在我們仍然感到忐忑與不安,能不能給陳師母一個合理與滿意的交代。

      • 楊志傑 says:

        師母說了很多, 不便公開。這事發生在自己系裡,是滿諷刺的。我好奇現在系裡對古蹟修復的作法與態度是甚麼?

  9. 楊志傑 says:

    藝術家,音樂家,建築師都很類似, 基本習性是在創新與詮釋。 “與眾不同的亮點”,”making a statement” 是作品的生命。依照先師漢寶德的設計方法論, 每次面對一個 project, 必需先定義清楚主題與目標, 執行才會有方向與重點, 化解困難才會有準則, 每一步驟也才能評估與校正, 以期圓滿完成。這些都是當年東海建築系在陳其寬/漢寶德時代的教育與培養。話題又回到40年前的彰化孔廟修復計畫, 漢先生(我們當時稱每位老師都叫先生)就說得很清楚, 這是一個修復計畫, 還原是目標。我們要回歸當時的歷史脈絡思路理念, 而不是做現代的創新與詮釋, 原樣最重要。那時我們就體會到, 一般業界建築師都不太愛接修復古蹟的案子, 而都是學術界在做維護文化資產的努力。因為那是為歷史奉獻犧牲, 成就是在重現當時的風華而不在個人的創新與詮釋。這是我認為對古蹟修復應有的態度。

  10. 張運崇 says:

    尊敬的各位前輩:

    我是大陸北京大學的交換生,張運崇,105秋季學期前來東海大學交換。東海大學吸引我的重要原因是它獨具特色區別於其他學校,有著諸多建築大師作品,校園規劃也獨具匠心,將中國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卻又是那麼和諧,校園規劃中我看到了傳統山水畫的意境以及中國園林的含蓄處理手法,堪稱完美!所以整體保護都不為過!近日大陸有個消息同濟大學文遠樓列入建築遺產名錄,邁出了先進一步,然而想起近日陳先生的舊音樂系館在遭遇一場浩劫,岌岌可危,甚是憂慮!

    對於建築遺產保護,這是一個極具挑戰的任務,名建築師很少會做古蹟修復,不代表他們不愛護,反而是太珍惜,而不膽敢輕舉妄動。在歷史上有位著名的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大家都十分了解,對於營造學社也都熟悉,他對古建築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古建築的保護要引起社會尊重,才能實現其社會性的文化價值,同時主持人應該具有完備而成熟的建築專業知識,這區別于普通的設計師,不只是建築設計手法,對於古蹟修復主持人來說,這些都是建築專業者的皮毛技術,對於古籍修復重要的是歷史知識、工程方法認知、建造技藝等專業要求。梁先生在大陸進行了廣泛的探勘、測繪、繪畫圖紙,形成了記錄資料,最後整理成冊,成為後來建築師學習的重要史冊,這對於大陸的古蹟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古蹟修復中並沒有強行在前人作品中加入自己個性的符號,與其說他低調處理了現代材料與傳統技法等的矛盾與衝突,我倒覺得他是在小心翼翼的保護著前人的豐功偉績,誠實展示前人的不朽,而不是在發揮創意另做詮釋,這是有概念的專業者應該做的事。當然,文資保存的反例太多了,諸位前輩都了如指掌,我不在贅述,至於謝建築師,等待有概念的社會公眾評判。

    我想對於有概念的專業前輩,謝建築師在十月八號的回應,應該懂得了是否真具有概念,這個需要諸位前輩評議。他在舊藝術中心修復;達文西的再利用計畫一文中指出我們要復原53年前的風華,這與他的實際操作是相悖的,趙書儀同學已經提出了挑戰,我不在重複,我這裡主要強調古蹟修復的真正內涵,跟諸位前輩討論真正有概念的專業者怎麼做?做什麼?以及為了創新而創新是不是古蹟修復與文資保存的基本要求?希望能得到前輩們以及謝建築師的解答,謝謝!

  11. 謝昆霖 says:

    提問是簡單的,阻止是輕鬆的,但真的動手作出解答回應未來是難的。

    我把所有的資訊、發展的過程、看到的問題、解決的脈絡,都整理在一篇文章裡,歡迎大家來這裡加入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9D%B1%E6%B5%B7%E5%A4%A7%E5%AD%B8%E8%88%8A%E8%97%9D%E8%A1%93%E4%B8%AD%E5%BF%83%E5%86%8D%E9%80%A0/%E8%88%8A%E8%97%9D%E8%A1%93%E4%B8%AD%E5%BF%83%E4%BF%AE%E5%BE%A9%E9%81%94%E6%96%87%E8%A5%BF%E7%9A%84%E5%86%8D%E5%88%A9%E7%94%A8%E8%A8%88%E7%95%AB/314984882209551

  12. 蔡鈞曄 says:

    各位老師和學長們好 我是東海建築系學生 蔡鈞曄,經過時施工仍然在進行中也被告知不能進行攝影的動作。也得知11月校慶會有活動在舊音樂系館舉辦,陳其寬老師這個作品在台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有其特別的價值及歷史意義。不僅是建築本身,對於東海校友及師生都充滿共同記憶。自己主要也有幾個疑問,舊音樂系館目前在文化局立案程序屬於未決,在目前達文西計畫的修膳目的重新定義了建築內部的空間使用,設計細節及建築物理環境也盡可能達到未來的需求。如書儀所敘述管線的埋設、柱子管線槽鋼板包覆及80*80的開窗是為了達到一個工作室光源充足明亮、電源供應及網路線路便利的目的,這個部份在長遠來看是否未來換了用途或有新的需求就會需要再進行工程,於文資保存的觀點是否和原本的空間使用為藝廊,陳先生想利用倒傘薄殼的結構系統與牆脫離導入光線的手法有蠻大的差異。下方開口原先是重力空氣循環的設計換上玻璃磚會不會失去原先的功能,雖然室內循環的問題可以使用現代技術解決,但在文資保存的議題上是否恰當。
    如2012年已在文化局文資審議立案未決,是否在這段時間以建築生命週期內最精華具歷史意義時期的使用及樣貌來修膳保存。不管是政府或學校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主政者也可能會不斷改變想法,如何在程序及規範下長久保存這些具有價值的建築物。希望能與前輩們討論並解答疑惑,讓自己更了解建築物文資保存的議題 謝謝

  13. 趙書儀 says:

    各位前輩大家好
    我是現在東海大學建築系學生 趙書儀,最近修了一些有關於文化資產的課程,對於東海校園建築的現代性有著初步的了解,今天經過被圍籬圍起的舊音樂系館時,有轟隆隆的聲響,所以我就偷偷跑到工地內看看,一方面是好奇陳其寬的舊音樂系館倒傘薄殼設計,一方面是想知道現在現場在做甚麼施工,但進去之後被工人及學校的工作人員告知不能夠拍照,所以沒有留下影像的紀錄,進去時工人正在施作牆面及將地板拆除在下方卵石層埋設管線,在正想打退堂鼓之時,剛好現場有謝坤霖建築師前輩在,很熱心地解說了有關於現階段的施工現況、設計理念、與未來建築物的使用方式,在了解與消化之後,自己整理出一些問題,包括:楊志傑前輩PO的第三張照片中,柱子預計被包覆起來以用來隱藏電線,但是此棟建築物最經典的即是其薄殼的倒傘屋頂;第二張照片面向教堂的一側牆面會開兩個80X80的窗,似乎與陳其寬先生設計建築的隱晦語彙有所出入)? (像是看舊照片的樣貌,只有開門而無開窗,並用屋頂與牆壁的縫隙做光線的效果);第三張照片地面打開埋入各式管線(冷媒管),埋入地下或許能在外觀上看不出管線的存在,但科技日新月異,或許十年二十年後的管線又因為老舊需要更換,那是否要重複將地面再次掀開?。
    先前許多建築界的前輩在2012年時已經送審了文資局立案未決,如今重啟了文資的審議程序,在建築物被認定有文化資產價值的時候,或許要和一般的老屋再生案例做區隔,因為打掉任何一個或在安裝任何新的元素,都有可能會造成原先設計師(陳其寬先生)建築物豐富的層次被破壞,小的淺見,希望以客觀的方式報導想要討論的問題。 虛心向前輩們請教解惑 謝謝

  14. 張文瑞 says:

    辛苦您了。

  15. 楊志傑 says:

    修復古蹟該用甚麼類的顏色

    記得我1976當助教那年,修復彰化孔廟是系裡的大 project 。後來近完工時在使用塗料上有點爭議。我出國時還在討論是應該漆回新建時鮮明的顏色, 還是用褪色有古蹟感的漆。40年來一直不知道答案。2011年返母校, 特地去了一趟彰化, 想知道當時的決定是什麼, 結果仍是個謎。即使鮮明, 35年後也已褪色而有古蹟感了。






    人生就是這麼有趣。

    我人在國外,這事不再多說。下次返校,一定先訪藝術中心看結果。

    • 謝昆霖 says:

      學長,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木頭深藍色的下方,有兩層淺藍;但由於深藍或淺藍,哪一個是陳其寬老師原本想要的藍?還是,我們就不上漆,保留這個時間才能留下的斑駁?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選擇,也打算放上粉專給大家討論。

      附上的照片,是拆除音樂系時代砌的磚牆時露出的木柱,很明顯看到底層是淺藍,這個淺藍,在所有的木料上都看得到哦…

  16. 楊志傑 says:

    謝謝 讓國內外關心此事的老師同學校友知道達文西計畫團隊做的這些努力。我po此文的目的也就是如前述”希望這項修復工程, 符合文化資產保護,得以順利完工。”


    王校長八月份訪北美提到達文西計畫,我立刻注意到修復舊藝術中心這部分。有提醒他此屋台中市文資局有案在身, 要協調而不宜兀自發包施工。說到這事, 那是我剛返母校在博雅書院的時候。注意到校園裡一些工程不像有整體規劃或經過協調配合, 藝術中心被漆成米黃色就是很明顯”(我們建築系常說的)沒概念”。(在博雅書院, 我們培養禮樂射御書數, 跨領域學習, 就是建立廣面深度的判斷力。將來有一天居高位, 面臨各種非己專長的決策, 就比較不會”沒概念”)。那時的程海東校長有個想法, 是修復舊藝術中心, 作為校史與陳其寬紀念館, 保存並展示當年校園規劃的真跡史料, 並加一間東海的 GIFT SHOP. 再把後外加的琴房改修成公關室的辦公室, 那階梯演奏廳就是東海公關的簡報室。簡單來說, 這案把原設計的理念與實際的用途有妥善的調整安排, 更重要的是, 一棟有人駐有人用的房子是絕對不會成為蚊子館的。我頗認同, 還試圖協助募款。 但是跑出一個建築提案,是建議中庭加個大屋頂.放個電梯,….這份計劃傳到台北嚇壞了幾個老校友。 於是以趙建中為首決定聯名將舊藝術中心申請文化資產古蹟保護。記得那是4月5日清明節假期, 文化局來了公文並派專員入校查案。當時放假校方毫無準備, 反應錯愕非常負面。程校長擔心董事會認為有”喪失國土”之虞, 必須探”敵營”了解狀況。於是我去了趟台北, 與已必須抱著氧氣筒出門的趙建中在忠孝復興的SOGO地下餐廳會晤, 老友敘舊不說, 重點是”他必須這麼做, 不然將來總有一天會有個”沒概念”的執政者, 二話不說就開著推土機把藝術中心剷平了”。接下來我去看了同班的姚仁喜, 原想試探他是否願意來贊助或主持此案。他看了圖,聽了故事,說了兩句話.”我贊成趙建中的作法”,”藝術中心不必改建, 復原即可”. 回到東海, 我向校長建議 “不要抗拒。無論前代後代,將來都會感激你的。” 後來沒幾個月海東辭職離開, 我也沒再follow這事。再不久, 建中也辭世了。

    回歸正傳。當時這文資局立案的動機事是善意正向而且不得已的。若逢”有概念”的執政者, 英雄所見必略同, 事前溝通即可, 沒甚麼大不了的。這事越洋驚動到北美校友已有一段時間。我雖未見到圖, 但已與郭肇立, 夏鑄九, 王重平等多方聯繫, 奇正老師很注意養灰的部分, 康健老師的施工經驗… 等等。你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是對的!

    事情有大是大非, 要做對事, 做好事, 不要草率搶功。
    再次重複我那句話 “希望這項修復工程, 符合文化資產保護, 得以順利完工。”
    加油。

    • 謝昆霖 says:

      學長真是有涵養,我們都會說「超沒sense」直接噹下去了。 XD…
      言歸正傳。我算是基本教義派,所以我非常非常堅持要把窗戶回填、也非常堅持要用灰泥工法。但以往站在「甲方、乙方」的關係中,如果甲方沒sense,乙方通常也弄不出好結果。

      好在,我是甲方。也感謝研發長的支持,這個案子就完全以「復原」的方向前進了。我正在準備相關資料,把整個過程全部放在網路上讓大家討論。

      之前實在是因為「達文西計畫」太高調,所以後來用很低調的方式進行,因此缺少了溝通。這是晚輩失禮的地方,望學長、前輩們海涵,希望能化解大家關心的壓力。

      文末附上我們在圖書館,從校史中找到的老照片。跟學長們和前輩們保證的是音樂系時代的窗戶會全部填回去,只有在不易察覺的低矮處開固定窗,讓室內可以有光源,而且是找傳統所師用灰泥工法施作!目前在養灰中,到時再分享給大家。

    • 謝昆霖 says:

      附上照片。

  17. 謝昆霖 says:

    漏了Facebook粉專的網址:https://goo.gl/y2jGV6 ,記錄團隊會陸續補上更多的資料。

  18. 楊志傑 says:

    聽說文資局有公文到, 暫停工待查.
    希望這項修復工程, 符合文化資產保護,得以順利完工.
    擺脫數年被塗漆成米黃色的夢魘, 陳其寬老師, 趙建中學長得安息.

    • 謝昆霖 says:

      志傑學長:

      我是東海建築91年畢業的謝昆霖,是東海大學達文西計畫執行長,也是執行許多老屋再造的線上設計師,成立的「禾方設計」已經執業超過12年,經手案件超過300個,實務經驗具足。

      感謝您與眾學長們持續關注這個美麗的空間,這棟建築也是我在學校時非常喜愛的建築之一,在它荒廢了8年的現在,我能藉由達文西計畫之便,有機會與陳其寬老師做一場跨時空的學習。

      關於學長們的關注,我先簡要回應大家的擔心:
      1.我們要復原它53年前的風華,而不是改造。
      2.我們回填音樂系時代開的窗、用謙卑地方式為裡面的使用者開設最小必要而且視線不易查覺的窗。
      3.我們大量研讀史料,請教建築系的師長們,試圖在53年後的今天重現、強化陳老師的設計概念
      4.我們盡可能保留堪用的53年前的美麗木窗,供作木窗的修復;完整堪用的木窗只剩8樘。
      5.木窗的修復,將比照陳其寬老師當年的窗戶比例。但修改為上推窗,因應現在的氣候並滿足雨天開窗節能和加裝紗窗。
      6.外牆全部使用灰泥工法,指定由文資局登錄之泥作匠師施作;指定現代實務
      上較常採用的熟石灰+麻絨。(生石灰要養一年呢,而且水會沸騰很危險)
      7.所有當年被覆蓋的通氣格柵、地面孔洞,一律復原成53年前的風貌。唯小黑蚊嚴重,將採透光但不透氣的方式修復。
      8.現代空調設備和電力網路,盡全力採用埋入式規劃。維持陳老師當年想要表現的結構美學。

      達文西計畫原先校內編列的預算非用於本棟,但因緣份與陳其寬老師相遇,就算計畫預算極其有限、身為建築系校友也必當盡全力復原。因此,我以執行長(使用單位)的角色,說服研發長,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永續專案:我們在搶求這棟建築物。

      我們剛得知達文西計畫的空間被重新分配至此,便進行現場堪查。年老失修,地面嚴重開裂、錯位、牆面嚴重壁癌、承重特性的1B紅磚牆出現剪力破壞錯位。

      在十幾年的執業經驗中,我很清楚它的修復重點在於表面層要徹底重做、地面進行補強,否則這棟房子再活不了多久。

      與郭奇正老師介紹的傳統匠師施昆毅密集討論諮詢,亦諮詢長年在古蹟修復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同班同學諮詢討論,了解現代實務上古蹟修復的方式,確定敲除至原始結構層,以灰泥工法重做是唯一方法。

      原因如下:
      1.音樂系時代,切割窗戶、批土、刷油性漆,表面漆的剔除一定會造成底下的灰泥粉刷層受損。
      2.灰泥需做2道,總厚度在5mm上下,一道底塗一道面塗。底塗必需很光滑才可以,研磨表面會致使底塗受損。
      3.牆面長期開裂,必需讓內部的水份乾燥後,施作上去的灰泥才會持久。
      4.過去做灰泥工法是沒有做防水層的,這次我希望幫它加上防水層,可以保持更久。
      5.只做局部修復,不可能平整。

      對晚輩來說,這棟建築的文化資產價值在:
      先進結構 + 先進工法 + 立面比例 共構出來的整體價值。沒有倒傘狀結構設計,就沒有無限的水平開窗,也無法構成獨立(stand along)的立面牆。因此,追求立面復原,就是最重要的價值重建手段。

      文末附上一張結構損壞最嚴重的照片。
      我也正帶領一群通識課的學生進行工程的記錄,用實踐方式學習社會影響力,由於學生們非建築還不太熟悉相關知識、逐步學習中,粉絲專頁內容現在還不太成熟。

      11/2~11/5 我與張運宗老師在工地有一場策展【《對話時空》東海舊藝術中心再生】,裡面會展出我們找到的史料、和張老師進行的訪談記錄片。歡迎關心此事的學長們來參加。

      PS:文資處我們已聯繫並提供資料,已經取得諒解。

  19. admin says:

    驚聞原藝術中心已發包施工…















Leave a Reply to chao li hsing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